新生儿眼底筛查通常采用眼底成像、红光反射试验和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等方法进行,具体操作需由专业医生完成。该检查主要用于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先天性白内障等眼部异常,对预防视力损伤有重要意义。
1、眼底成像
医生会使用专用仪器观察新生儿眼底结构。检查前需用开睑器轻轻撑开眼睑,避免压迫眼球。早产儿或高危新生儿建议在出生后72小时内首次筛查,足月儿可在出生后1周内进行。检查过程中仪器会记录视网膜血管发育情况,有助于发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异常。
2、红光反射试验
通过检眼镜在暗室环境中观察瞳孔区红光反射。正常应为均匀的橘红色反光,若出现白色反光、黑斑或反射不对称,可能提示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疾病。该检查无需接触眼球,但需要保持新生儿头部固定,检查时间控制在2-3分钟内。
3、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
采用130度广角镜头拍摄眼底图像,可清晰显示周边视网膜。检查前需点用复方托吡卡胺等散瞳眼药水,使瞳孔充分散大。拍摄时需轻柔固定新生儿头部,用探头轻触眼周皮肤获取图像。该技术能发现细微视网膜出血或血管异常,检查后需观察有无短暂性眼睑水肿等反应。
建议选择具有新生儿眼科检查资质的医疗机构,筛查时间根据胎龄调整:早产儿通常在矫正胎龄31周开始筛查,每2-4周复查直至血管发育成熟。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强光刺激眼睛,若发现眼部分泌物增多或异常哭闹应及时就诊。家长在检查过程中需配合固定新生儿体位,检查后遵医嘱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