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出现的多个隆起性病变,属于良性增生性疾病,但部分类型存在恶变风险。其发生与遗传、炎症刺激、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需结合具体病理类型评估病情。
1、病因
多发性肠息肉的形成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基因突变疾病。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如溃疡性结肠炎可导致炎性息肉增生。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2、症状
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息肉增大可能出现便血,血液常附着于粪便表面。部分患者伴随间歇性腹痛、腹胀等不适,排便习惯可能发生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直径较大的息肉可能引发肠套叠,导致急性肠梗阻。
3、治疗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手段,适用于直径小于2cm的病变。对于广基息肉或癌变倾向者需行肠段切除术。术后可配合塞来昔布等环氧合酶-2抑制剂辅助治疗,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日常应注意保持膳食纤维摄入,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肠镜检查,特别是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至30岁开始筛查。若出现持续便血或排便异常,应及时到消化科就诊完善病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