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型阴性血是一种稀有血型,其红细胞表面缺乏Rh血型系统中的D抗原。在汉族人群中,Rh阴性血的比例不足1%,因此又被称为“熊猫血”。该血型的分类、临床意义及用血管理需特别注意。
1、定义与分类
Rh血型系统主要包括D、C、c、E、e五种抗原,其中D抗原的缺失是判断Rh阴性的关键。根据红细胞是否携带D抗原,可分为Rh阳性(携带D抗原)和Rh阴性(缺乏D抗原)。Rh阴性血可进一步细分为RhD阴性、RhC阴性等亚型,但临床输血主要关注D抗原的存在与否。
2、临床意义
Rh阴性血个体若输入Rh阳性血液,可能因免疫系统识别D抗原而产生抗D抗体,导致溶血反应。孕妇若为Rh阴性而胎儿为Rh阳性,母体可能产生抗体攻击胎儿红细胞,引发新生儿溶血病。这类情况需在孕16周起定期监测抗体效价,必要时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预防。
3、献血与用血管理
Rh阴性血型者献血时需特别标注,血液需单独储存。临床用血遵循同型输注原则,紧急情况下可输注Rh阳性血液,但育龄女性及儿童患者需严格避免。我国已建立稀有血型互助组织,Rh阴性血型者加入后可提升应急用血保障能力。
Rh阴性血型者建议主动在当地血站备案,加入稀有血型库。女性计划怀孕前需进行配偶血型检测,孕期加强产前抗体筛查。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外伤等可能导致输血的情况,并积极参与互助献血,共同维护稀有血型群体的用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