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一般分为三级,主要根据暴露源类型、暴露方式以及暴露严重程度进行划分,需及时进行局部处理和预防用药。具体分级情况如下:
1、一级暴露
通常指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含有艾滋病病毒的实验室培养物,但暴露方式较为轻微。例如,完整皮肤接触污染物,或黏膜暴露少量低传染性液体。此类情况需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皮肤,黏膜暴露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并定期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2、二级暴露
指暴露源为明显污染的血液、体液,且暴露方式存在损伤可能。例如,被沾染艾滋病病毒血液的针头刺伤表皮,或皮肤破损处接触感染性液体。除局部清洗消毒外,需在2小时内开始预防性抗病毒治疗,通常采用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多替拉韦等药物联合阻断,并持续用药28天。
3、三级暴露
属于严重暴露情况,如深部刺伤、开放性伤口接触大量高病毒载量血液,或黏膜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感染性液体。此时需在2小时内启动强化阻断方案,采用三种药物联合治疗,例如比克替拉韦、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组合,并加强暴露后第4周、8周、12周和6个月的抗体追踪检测。
发生职业暴露后需在1小时内报告医疗机构感控部门,由专业人员评估暴露级别并制定处理方案。所有暴露者均需在暴露后6周、3个月进行艾滋病病毒核酸检测,以排除感染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