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是一类通过抑制组胺活性来缓解过敏反应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及相关症状。其作用机制、常见类型和应用场景如下:
1、抑制组胺活性
抗组胺药通过阻断组胺与其受体的结合发挥作用。组胺是体内免疫反应释放的炎性介质,可引发血管扩张、黏膜水肿和瘙痒等症状。药物通过竞争性占据H1受体或H2受体,阻止组胺介导的过敏反应。
2、作用机制差异
根据作用靶点分为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H1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缓解鼻炎、荨麻疹等过敏症状,可减轻鼻塞、皮肤红肿;H2受体拮抗剂则抑制胃酸分泌,常用于消化道溃疡治疗。部分药物还能穿透血脑屏障产生镇静作用。
3、常见药物类型
第一代药物如氯苯那敏、异丙嗪具有中枢抑制作用,可能引起嗜睡;第二代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选择性更高,副作用较少。H2受体拮抗剂包括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4、临床应用范围
广泛用于过敏性鼻炎、结膜炎、急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对于昆虫叮咬、药物过敏引发的皮肤瘙痒也有缓解效果。部分剂型如滴眼液可直接作用于局部黏膜。
使用抗组胺药需注意药物类型与适应症的匹配,驾驶或高空作业者应避免使用有镇静作用的品种。出现心悸、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就医,肝肾功能异常者需调整剂量。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避免自行联合使用不同抗组胺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