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在心脏病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处理冠心病、纠正心律失常、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以及改善心脏瓣膜病变等。该技术通过微创手段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具体实施需根据患者病情由心血管专科医生评估决定。
1、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主要手段,通过球囊扩张狭窄血管并植入支架恢复血流,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顽固性心绞痛等急危重症。对于多支血管病变或复杂钙化病变,常配合血管内超声(IVUS)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进行精准评估。
2、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术通过导管释放热能消除异常电信号传导路径,可根治阵发性室上速、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则采用心脏起搏器植入,包括单腔、双腔以及具有除颤功能的ICD装置。
3、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简单先心病可通过介入封堵术治疗,使用镍钛合金封堵器经导管释放实现缺损闭合。动脉导管未闭患者适用弹簧圈或蘑菇伞封堵,避免开胸手术创伤。
4、心脏瓣膜病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为高危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提供微创解决方案。二尖瓣反流可采用缘对缘修复术(MitraClip),通过夹合瓣叶改善血液反流。肺动脉瓣狭窄可行球囊扩张成形术。
5、其他心脏病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实施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通过注射酒精消除肥厚心肌。部分心源性休克患者可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进行循环支持。
出现胸闷、胸痛等心脏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确诊后由心血管介入团队评估具体治疗方案。术后需严格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定期复查心脏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后仍需配合生活方式调整,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