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炎患者通常会出现腹痛、腹泻、发热、体重下降以及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具体表现与炎症类型和严重程度相关。
1、腹痛
肠道炎引起的腹痛多位于下腹部或脐周,表现为持续性隐痛或阵发性绞痛,常因炎症刺激肠壁神经或肠痉挛引发,排便后可能暂时缓解。部分患者在进食后疼痛会加重。
2、腹泻
患者每日排便次数可达4-10次,粪便呈糊状或水样,急性发作期可能伴有里急后重感。肠道黏膜受损导致吸收功能障碍和肠道蠕动加快,是腹泻发生的主要机制。
3、发热
约30%-40%的肠道炎患者会出现低至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7.5℃-39℃之间。当合并肠道穿孔或严重感染时,可能出现高热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
4、体重下降
长期慢性炎症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加之食欲减退和刻意限制饮食,患者可能出现进行性体重减轻,严重者可伴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表现。
5、黏液脓血便
溃疡性病变累及肠黏膜血管时,粪便中可混有黏液、脓液和血液。出血量较大时可能出现暗红色血便,需警惕肠道大出血风险。
若出现上述症状持续3天以上,特别是伴随剧烈腹痛或便血时,应及时消化科就诊。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摄入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建议采用低渣流质饮食,同时密切观察排便性状和体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