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后通常需要注意按压针眼、避免剧烈运动、补充营养等事项,以促进身体恢复。献血属于爱心行为,但需关注自身健康状态,避免引发不适。
1、按压针眼
献血后需用无菌棉球按压穿刺部位10-15分钟,直至针眼完全止血。按压时避免揉搓或弯曲手臂,以防局部血肿形成。若针眼处出现青紫,24小时内可冷敷减轻肿胀,48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淤血吸收。
2、避免剧烈运动
献血后24小时内不宜进行重体力劳动、跑步、游泳等剧烈活动。献血会导致血容量短暂减少,剧烈运动可能引发头晕、乏力甚至晕厥。建议静坐休息30分钟后再离开献血点,日常活动保持动作轻缓。
3、补充营养
可适量摄入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菠菜等,同时搭配维生素C含量高的柑橘类水果促进铁吸收。每日饮水量应增加300-500ml,但需避免暴饮。献血后1-2天内不建议饮酒,酒精可能影响造血功能。
献血后需观察自身状况,若出现持续头晕、心慌、穿刺部位红肿热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联系采血机构或就医。献血证需妥善保存,再次献血需间隔至少6个月,全血捐献者每年不宜超过2次。特殊人群如经期女性、体重不足者应暂缓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