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病毒是一种属于多瘤病毒科的DNA病毒,全称为BK多瘤病毒(BKpolyomavirus,BKPyV),通常潜伏在人体泌尿系统。该病毒感染常见于免疫抑制人群,尤其是肾移植患者,可能引发肾病或出血性膀胱炎。
1、病毒特性
BK病毒具有双链DNA结构,可长期潜伏于肾脏、输尿管等泌尿上皮细胞中。在健康人群中,病毒通常处于休眠状态,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但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病毒可能被重新激活。
2、感染机制
免疫抑制状态是主要诱因,如器官移植后使用他克莫司、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或艾滋病患者CD4+T细胞减少。病毒复制可能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约10%-15%的肾移植患者可能出现BK病毒相关性肾病。
3、临床表现
活动性感染可表现为血尿、尿频等膀胱刺激症状。严重时可能造成移植肾功能减退,血清肌酐水平升高。约5%的病例会进展为移植肾失功,需进行透析治疗。
4、诊断方法
主要通过尿液检测病毒载量(PCR技术)和Decoy细胞观察。肾活检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核内病毒包涵体,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直径40-45nm的病毒颗粒。
5、治疗措施
首要方案是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如减少他克莫司用量。抗病毒药物西多福韦可能有效,但存在肾毒性风险。严重病例可能需要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进行血浆置换。
确诊BK病毒感染后,患者应定期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指标。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调整用药,避免自行停用或更改免疫抑制剂。移植术后患者出现不明原因肾功能恶化时,建议及时进行病毒学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