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区疼痛可能与肝炎、胆囊疾病、肝脏损伤等原因有关。该症状可由多种因素引起,需结合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
1、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常见诱因,以乙型肝炎为例,病毒持续复制会引发肝细胞炎症反应,导致肝被膜牵拉出现隐痛或钝痛。患者常伴随乏力、食欲减退,部分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确诊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
2、胆囊疾病
急性胆囊炎发作时,胆囊壁充血水肿刺激右侧膈神经末梢,疼痛可放射至肝区。胆总管结石嵌顿可能引发阵发性绞痛,多发生在高脂饮食后,常伴发热、恶心呕吐。治疗可选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消旋山莨菪碱片、熊去氧胆酸胶囊等药物,必要时需手术取石。
3、肝脏损伤
长期大量饮酒可能诱发酒精性肝炎,表现为肝区持续胀痛,触诊肝脏肿大。药物性肝损伤常见于抗结核药或解热镇痛药使用后,转氨酶升高时可能出现肝区不适。建议立即停用损肝药物,配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保肝治疗。
若肝区疼痛持续超过24小时或伴随呕血、意识障碍等危重症状,应及时前往肝胆外科就诊。日常需注意避免饮酒、规范用药,肝功能异常者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肝脏超声和肝功能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