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通常需要进行粪便常规、血常规、粪便培养、电解质及肝肾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具体需结合症状由医生判断。
1、粪便常规
通过显微镜观察粪便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或寄生虫感染。若发现脂肪颗粒,可能提示吸收不良综合征;黏液增多可能与肠炎相关。
2、血常规
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帮助鉴别感染类型。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炎症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提示过敏或寄生虫感染,血红蛋白降低需警惕消化道出血。
3、粪便培养
将粪便样本在特定培养基中培养48-72小时,可明确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致病菌种类。对于顽固性腹泻,可能需进行艰难梭菌毒素检测或病毒核酸检测。
4、电解质及肝肾功能检查
通过静脉采血检测钾、钠、氯等离子浓度,评估脱水程度及酸碱平衡状态。肌酐、尿素氮指标异常提示肾功能受损,转氨酶升高可能与肝胆疾病有关。
5、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观察肠道水肿、淋巴结肿大等情况,腹部CT能清晰显示肠道结构异常。怀疑炎症性肠病时,可能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并取活检,胃镜检查则适用于上消化道病变排查。
出现腹泻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物掩盖病情。检查前需遵医嘱做好肠道准备,如结肠镜检查前需服用清肠剂。婴幼儿腹泻需特别注意脱水体征,可通过口服补液盐预防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