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以发热、干咳、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其发生与病毒感染、免疫反应异常、接触传播等因素密切相关。
1、病因及病原体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为SARS冠状病毒,该病毒属于单链RNA病毒,表面有冠状突起。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可附着在空气中的飞沫核上被他人吸入。此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后再触摸口鼻黏膜也可能导致感染。
2、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在感染后2-7天出现症状,初期表现为持续性高热(体温>38℃),伴有寒战、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随着病情进展,约3-7天后出现刺激性干咳、胸闷气促,严重者可能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部分患者可见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等实验室检查异常。
3、治疗方法
临床治疗以综合支持为主,包括氧疗、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措施。抗病毒治疗可选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利巴韦林等药物,重症患者可能需要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过度免疫反应。继发细菌感染者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如头孢曲松、莫西沙星等。
日常应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接触可疑病例时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接触后及时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清洁双手。若出现持续发热伴呼吸道症状,需立即前往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并进行病原学检测。治疗期间需严格隔离,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及胸部影像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