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包括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瘀血阻络等类型,具体分型需由医师根据症状及舌脉综合判断。
1、肝阳上亢
此类患者多因情绪激动或肝肾阴虚导致肝阳上扰,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严重时可伴随恶心呕吐。治疗以平肝潜阳为主,常用天麻钩藤饮等方剂,配合针刺太冲、风池等穴位调节气血。
2、气血亏虚
常见于体质虚弱或失血过多人群,症状包括眩晕动则加剧、面色苍白、神疲乏力,伴有心悸失眠。治疗需益气养血,可选用归脾汤等中药调理,日常可适当食用山药、红枣等补益气血的食物。
3、肾精不足
多因年老体衰或久病耗损所致,表现为眩晕健忘、腰膝酸软、耳鸣遗精。治疗以填精补肾为原则,左归丸、右归丸等方剂常被选用,同时需注意节制房事,避免过度劳累。
4、痰湿中阻
此类患者体型多偏胖,症见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欲不振,舌苔厚腻。治疗需燥湿祛痰,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常用方,日常需减少肥甘厚味摄入,适当运动促进痰湿代谢。
5、瘀血阻窍
多由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引起,表现为眩晕头痛、痛处固定、失眠健忘。治疗以活血通窍为主,可选用通窍活血汤等方剂,配合针灸百会、太阳等穴位改善局部气血运行。
出现眩晕症状时应避免突然起身或剧烈转头,保持情绪平稳。建议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系统检查,由中医师通过脉诊、舌诊明确具体证型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切勿自行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