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可能是由饮食不当、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精神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这些因素可能单独或共同作用于胃部,导致胃黏膜损伤或功能紊乱。
1、饮食不当
长期食用辛辣、油腻、过冷过热的食物会刺激胃黏膜,暴饮暴食或饮食不规律可扰乱胃酸分泌节律。例如高盐饮食会降低胃黏膜保护能力,酒精可直接损伤胃黏膜细胞,长期如此可能引发慢性胃炎。
2、幽门螺杆菌感染
这种细菌通过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其分泌的尿素酶会产生碱性物质中和胃酸,形成利于自身生存的环境。感染后可能出现上腹隐痛、餐后饱胀等症状,可通过碳13/14呼气试验检测确诊。
3、药物刺激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作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增加胃酸分泌,某些抗生素会改变胃内菌群平衡。治疗时可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片、胶体果胶铋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等胃黏膜保护剂。
4、精神因素
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功能,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和胃肠动力紊乱。研究发现持续应激状态会使胃黏膜血流量减少,降低其修复能力,可能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
若出现反复胃痛、反酸、嗳气等症状,建议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日常生活中需规律饮食,避免空腹食用刺激性食物,注意餐具消毒以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用药时应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