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的常见原因包括细菌感染、尿路结构异常、免疫力低下、性生活因素以及不良卫生习惯等。这些因素可能单独或共同作用,导致尿道、膀胱等部位发生感染。
1、细菌感染
约80%的尿路感染由大肠埃希菌引起,细菌通过尿道口逆行进入泌尿系统。其他常见病原体包括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细菌附着于尿路上皮并繁殖,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尿频、尿痛等症状。治疗时可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胶囊或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抗生素。
2、尿路结构异常
泌尿系结石、前列腺增生或先天性畸形可能造成尿液滞留,增加细菌滋生风险。例如肾结石患者继发感染率可达25%-30%。此类情况需通过超声或CT明确解剖异常,必要时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治疗。
3、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患者因尿糖升高促进细菌增殖,感染风险增加2-3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HIV感染者等群体也易发生反复感染。建议控制基础疾病,配合匹多莫德口服液等免疫调节剂治疗。
4、性生活因素
性活动可能将肠道菌群带入女性尿道,约50%育龄女性发生过性生活相关尿路感染。建议同房后及时排尿,必要时预防性服用呋喃妥因肠溶片。
5、卫生习惯不良
憋尿超过4小时可使膀胱内细菌浓度增加10倍,尿流冲刷作用减弱。女性擦拭方向不当、男性包皮过长清洁不足等均可能引发感染。每日饮水应达2000ml以上,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出现尿路感染症状时,应及时进行尿常规和尿培养检查。治疗期间需遵医嘱足疗程用药,避免随意停药导致耐药性。反复感染者建议排查糖尿病、泌尿系结石等潜在病因,必要时进行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日常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增强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