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通常与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有关,但也可能与心理压力、焦虑情绪或某些疾病因素相关。若梦境频繁且影响日间状态,建议就医排查潜在问题。
1、生理性原因
睡眠过程中会经历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周期循环。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大脑神经元活跃度增高,此时容易产生梦境。这一阶段的梦境有助于整合日间信息、调节情绪和巩固记忆,属于正常生理现象,约80%的梦境在此阶段发生。
2、心理因素
长期压力过大、焦虑或抑郁情绪可能增强大脑边缘系统活动,使梦境内容更复杂且记忆更清晰。这类人群的梦境常伴随紧张情节,晨起后可能残留情绪波动,但无器质性病变。通过放松训练、心理咨询等方式改善情绪后,此类梦境通常减少。
3、疾病因素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发作性睡病等睡眠障碍疾病可能改变睡眠结构,导致梦境异常增多。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患者也可能出现反复噩梦。此类情况需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和精神评估,确诊后需针对原发病治疗。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睡前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用脑。若梦境导致日间嗜睡、情绪低落,或伴随梦游、惊叫等症状,应及时到睡眠门诊就诊。通过睡眠日记记录梦境特征,有助于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药物干预或认知行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