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一般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活血化瘀、调节免疫以及防病保健等功效和作用。其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热力和药效刺激体表穴位,达到调理机体的目的。
1、温经散寒
艾灸的温热效应可深入经络,驱散体内寒邪。中医认为寒性凝滞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艾灸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因寒邪引起的关节冷痛、月经不调、胃寒腹痛等症状,尤其适合虚寒体质人群。
2、扶阳固脱
艾草属纯阳之性,燃烧时产生的热力可振奋人体阳气。对于阳气虚脱出现的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血压骤降等危急情况,艾灸关元、神阙等穴位能回阳救逆,临床常用于休克、虚脱的辅助救治。
3、活血化瘀
艾灸的热效应能扩张血管,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淤血吸收。对于跌打损伤后的局部肿胀、痛经血块、静脉曲张等气血瘀滞问题,艾灸可疏通经络,缓解疼痛,常配合血海、三阴交等穴位使用。
4、调节免疫
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持续艾灸足三里、大椎等穴位能提高淋巴细胞活性,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对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等免疫相关疾病有改善作用。
5、防病保健
日常艾灸中脘、气海等保健穴位可调和气血,提升正气。中医“治未病”理念中,定期艾灸能调整亚健康状态,减少疾病发生概率,但需根据个人体质控制艾灸频率和时长。
进行艾灸时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由中医师辨证选穴。艾灸过程中需保持适当距离防止烫伤,过饥、过饱、酒后及高热状态下不宜施灸。施灸后注意保暖,避免吹风受凉,若出现皮肤水疱等异常反应应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