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经络主要包括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以及督脉等。这些经络在中医理论中与头部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调节密切相关。
1、足阳明胃经
该经络起于鼻翼旁,上行至前额发际处,分布于前额及面部。中医认为其可调节消化功能,气血充盈时可缓解头痛、面神经麻痹等问题,常通过按摩太阳穴、头维穴等部位进行调理。
2、足少阳胆经
循行于侧头部,从外眼角起始,沿耳前上行至额角。该经络异常可能导致偏头痛、耳鸣等症状,临床上常取风池穴、率谷穴进行针灸治疗,有助于疏通肝胆气机。
3、足太阳膀胱经
分布于头顶及后枕部,从内眼角上行至头顶,再向后延伸至颈项。该经络主司人体水液代谢,气血不畅时易引发头项僵痛,艾灸百会穴或推拿天柱穴可改善症状。
4、手少阳三焦经
循行于耳周及侧头部,起自无名指末端,经耳后上行至眉梢。此经络负责全身气化与水液分布,耳聋、颊肿等病症常通过外关穴、翳风穴等穴位刺激进行干预。
5、督脉与足厥阴肝经
督脉沿后正中线经头顶至鼻柱,主司一身阳气;足厥阴肝经虽主要走行下肢,但其经别上达巅顶,与情志失调相关的头痛多与此相关。百会穴作为多条经络交汇点,常被用于调理脑部气血。
日常可通过梳头、穴位按压等方式促进头部经络畅通。若出现持续性头痛、眩晕或感觉异常,建议及时到正规中医机构进行经络检测,结合舌脉诊断进行针灸、中药等综合调理,避免自行过度刺激特定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