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查体一般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四个步骤,需按规范流程进行操作,具体如下:
1、视诊
检查者需观察患者胸廓外形是否对称,有无隆起或凹陷。重点查看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及强度,正常位于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内0.5-1cm处。同时注意颈静脉是否怒张,是否存在异常搏动或水肿,这些体征可能与心脏疾病相关。
2、触诊
用手掌尺侧或指尖触诊心尖搏动,确认其位置是否偏移。触诊胸骨左缘各肋间有无震颤,震颤可能提示瓣膜狭窄或室间隔缺损。还需检查心前区有无抬举样搏动,这类异常搏动常见于右心室肥大患者。
3、叩诊
采用间接叩诊法确定心脏浊音界。从右锁骨中线第2肋间开始,自上而下、由外向内叩诊,标记心浊音界各点。正常心脏相对浊音界右界位于胸骨右缘,左界在锁骨中线内侧。叩诊结果异常可能提示心脏扩大、心包积液等病变。
4、听诊
使用听诊器依次听取二尖瓣区(心尖部)、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及三尖瓣区的心音。注意心率、心律、心音强度变化,辨别有无额外心音。重点识别心脏杂音的出现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强度、传导方向,这些特征对诊断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具有重要价值。
进行心脏查体时应保持环境安静,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查体过程中需动态对比不同体位下的体征变化,发现异常体征应及时记录并完善心电图、心脏超声等辅助检查。建议医务人员定期接受规范化查体培训,以提高心脏体征识别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