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胆原是胆红素代谢过程中的一种中间产物,主要存在于尿液中。它是血红蛋白分解后产生的胆红素经肠道细菌作用转化而成,通常可通过尿常规检查进行检测,其水平变化可反映肝胆系统或溶血性疾病的状况。
尿胆原的形成与胆红素代谢密切相关。衰老红细胞分解产生的胆红素进入肝脏,经转化后随胆汁排入肠道。在结肠细菌作用下,胆红素被还原为尿胆原,其中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形成粪胆原,约10%-20%被肠黏膜重吸收进入血液,经肾脏滤过后从尿液排出。健康成人尿胆原检测常呈弱阳性或阴性,定量检测值通常在0-17μmol/L范围内。当发生溶血性贫血时,大量红细胞破坏会导致尿胆原显著升高;肝细胞受损如肝炎、肝硬化等情况,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也会引起尿液中尿胆原增多。而完全性胆道梗阻患者因胆红素无法进入肠道,尿胆原可呈阴性。
尿常规检测发现尿胆原异常时,建议空腹采集晨尿送检,检查前3天应避免摄入维生素C等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物质。若持续出现尿胆原阳性或数值明显超出正常范围,应及时到消化内科或肝胆专科就诊,通过肝功能检测、腹部超声、胆道造影等检查明确病因。需注意尿胆原检测结果需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不可单独作为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