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长伸肌受损后可能出现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日常养护需结合休息、冰敷及医疗干预。具体症状包括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肌力减弱以及步态异常,养护方法通常涉及休息制动、冰敷处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1、疼痛
受损后早期主要表现为足背或小腿前侧的持续性疼痛,尤其在足部背伸或行走时加剧。疼痛区域可能伴随按压痛,活动后症状加重。
2、肿胀
局部组织损伤可能引发炎性渗出,导致足背或踝关节周围肿胀,皮肤表面可能出现淤血或发红。
3、活动受限
由于肌肉功能受损,患者常出现足趾背伸困难,严重时无法完成正常步态中的“蹬地”动作,影响行走稳定性。
4、肌力减弱
肌纤维部分断裂会导致肌肉收缩力量下降,表现为足趾背伸无力,可通过抗阻背伸测试评估损伤程度。
5、步态异常
患者可能出现拖行步态或代偿性外翻步行模式,长期异常步态可能引发跟腱或膝关节的继发性损伤。
养护方法需根据损伤程度选择:
1、休息制动
急性期需佩戴护踝或支具限制足部活动,避免负重行走,建议使用拐杖辅助2-4周。
2、冰敷处理
损伤后48小时内每2小时冰敷15分钟,需用毛巾包裹冰袋防止冻伤。
3、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或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等非甾体抗炎药。
4、物理治疗
肿胀消退后可采用超声波治疗、低频电刺激或手法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修复。
5、手术治疗
完全断裂或保守治疗无效者需行肌腱吻合术,术后需配合渐进式康复训练恢复关节活动度。
出现持续疼痛或功能障碍超过2周应及时就医,通过肌骨超声或MRI明确损伤程度。恢复期间需避免过早进行跳跃、爬山等冲击性运动,建议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足趾抓毛巾、抗阻背伸等针对性训练,逐步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