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定量升高可能与生理性因素有关,也可能提示静脉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恶性肿瘤等病理性情况。该指标是反映机体纤溶活性的标志物,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1、生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等可能导致D-二聚体短暂升高。孕妇血液处于相对高凝状态属于正常生理改变,剧烈运动引发的组织损伤会激活凝血系统,这类情况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定期监测即可。
2、静脉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患者中,约95%会出现D-二聚体升高。血栓形成过程中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D-二聚体降解产物增加。这类患者可能伴随患肢肿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需通过CT肺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通常使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治疗。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患者因凝血与纤溶系统同时激活,D-二聚体常显著升高至正常值10倍以上,多伴有出血倾向、休克等表现。治疗需针对原发疾病,同时进行血小板、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可能使用重组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冷沉淀等血液制品。
4、恶性肿瘤
约50%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出现D-二聚体升高,特别是晚期肿瘤释放促凝物质激活凝血系统。这类患者需根据肿瘤类型进行手术、化疗或靶向治疗,如使用紫杉醇、顺铂、贝伐珠单抗等抗肿瘤药物,同时预防血栓形成。
5、其他原因
严重感染、重大创伤、主动脉夹层等也会导致D-二聚体升高。例如脓毒症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可激活凝血系统,这类情况需积极控制感染源,使用头孢曲松、美罗培南等抗生素治疗,并给予支持治疗。
发现D-二聚体升高时,应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估。健康人群单次轻度升高可能与检测误差有关,建议1-2周后复查。若持续升高或伴随胸痛、呼吸困难、异常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到血液科或相关专科就诊,避免延误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