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否需要手术通常需要根据其类型、大小以及是否有癌变风险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不能一概而论。多数情况下,医生会通过肠镜检查和病理分析来评估病情。
1、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尤其是绒毛状腺瘤或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癌变风险较高。此类息肉通常建议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进行切除,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
2、直径较大的息肉
若息肉直径超过2厘米,可能引起便血、肠梗阻等症状,且内镜切除难度较大。此时可能需要腹腔镜手术或传统开腹手术切除病变肠段,以降低出血和穿孔风险。
3、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
这类非肿瘤性息肉癌变风险极低,直径小于0.5厘米且无症状时,可选择定期观察。通常建议每3-5年复查肠镜,同时控制肠道炎症等原发疾病。
发现肠息肉后应及时到消化内科或普外科就诊,通过病理检查明确性质。术后患者需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避免久坐和吸烟等危险因素,并严格遵医嘱进行肠镜随访。切勿因无明显症状而延误治疗,早发现早干预是预防肠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