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检查项目通常包括骨密度测定、X线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具体需由医生根据个体情况选择。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骨质流失程度和明确病因。
1、骨密度测定
这是诊断骨质疏松的主要方法,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腰椎、髋部等部位的骨密度值,计算T值判断骨质流失程度。T值低于-2.5可确诊骨质疏松,该检查具有无创、准确性高的特点,还可用于骨折风险预测。
2、X线检查
常规X线片能显示椎体压缩性骨折、骨皮质变薄等结构性改变,但对早期骨质疏松敏感性较低,通常用于发现骨折或排除其他骨病。胸腰椎侧位片是筛查椎体骨折的常用方式,可发现约30%的无症状性骨折。
3、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等指标检测,用于鉴别继发性骨质疏松(如甲亢、肾性骨病)或代谢性骨病。骨转换标志物如β-CTX(Ⅰ型胶原羧基端肽)和PINP(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可评估骨代谢活跃程度,指导抗骨质疏松治疗选择。
建议出现腰背痛、身高缩短或轻微外伤骨折的高危人群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绝经后女性、长期使用激素者应定期进行骨密度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可有效降低骨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