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的发生与胆汁淤积、细菌感染、胆囊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胆囊炎是胆囊的急性或慢性炎症,而胆囊结石则是胆囊或胆管内形成的固体结晶,两者常互为因果,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是胆囊炎最常见的诱因。当结石阻塞胆囊管或胆总管时,胆汁排出受阻,胆囊内压力增高,引发胆囊壁充血水肿,形成急性胆囊炎。胆固醇过饱和、胆红素代谢异常等因素均可促进结石形成。患者常表现为右上腹绞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治疗可遵医嘱使用消炎利胆片、头孢克肟胶囊、熊去氧胆酸胶囊等药物,必要时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2、细菌感染
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等通过胆道逆行感染是重要致病因素。细菌入侵可引起胆囊黏膜损伤,导致化脓性炎症,严重时可发展为胆囊积脓或穿孔。此类患者多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治疗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感染控制不佳时需手术引流。
3、胆囊功能异常
胆囊排空障碍或收缩功能减弱会导致胆汁长期淤积,增加结石形成风险。妊娠、长期禁食、糖尿病等都可能影响胆囊运动功能。患者可能出现餐后腹胀、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症状。可服用多潘立酮片、匹维溴铵片等调节胆道运动药物,反复发作的慢性胆囊炎建议择期手术切除。
出现持续性右上腹痛、黄疸或发热等症状时应立即就诊。日常生活中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食物,建议每日保证适量卵磷脂摄入(如鸡蛋黄、大豆制品),有助于维持胆汁成分平衡。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治疗,禁止自行服用排石药物,以免诱发胆道梗阻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