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结晶是指在尿液检查中发现的固体物质,通常由代谢产物、药物成分或无机盐析出形成。其成分和形态的差异可能反映机体代谢状态或潜在疾病,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分析。
尿液中结晶的形成主要与尿液酸碱度、浓度及成分有关。在酸性尿液中,尿酸、草酸钙等结晶较常见;碱性尿液中则易出现磷酸盐、碳酸钙等结晶。当尿液浓缩或某些物质过量排泄时,析出结晶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常见的生理性结晶包括尿酸结晶和草酸钙结晶,可能与高嘌呤饮食、维生素C摄入过多或饮水不足相关,通常调整饮食和增加饮水量后可改善。病理性结晶如胱氨酸结晶提示遗传性胱氨酸尿症,酪氨酸结晶可见于严重肝病,而磺胺类药物结晶则与药物使用不当有关。
发现尿结晶异常时,建议复查晨尿并完善24小时尿代谢分析。日常需保持每日2000ml以上饮水量,减少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摄入。若结晶持续存在或伴有血尿、腰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肾内科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