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剂可能引起免疫抑制、输液反应、感染风险增加、皮肤反应以及肝肾功能异常等副作用。这类药物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发挥作用,但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对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免疫抑制
生物制剂常通过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起效,但可能降低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导致抗感染能力减弱,需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
2、输液反应
约15%-20%的患者在静脉输注过程中可能出现发热、寒战、血压波动等急性反应。这些症状多与药物输注速度或个体敏感性相关,临床常通过调整滴速或使用抗组胺药缓解。
3、感染风险增加
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可达5%-10%,结核再激活风险提高3-4倍。治疗前需完成结核菌素试验、肝炎病毒筛查等感染性疾病评估。
4、皮肤反应
约8%-12%的接受抗EGFR治疗患者会出现痤疮样皮疹,多发生于面部和躯干。轻度皮疹可通过局部保湿护理改善,中重度需考虑调整用药方案。
5、肝肾功能异常
部分生物制剂代谢过程中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或肌酐水平波动。临床建议治疗期间每3个月检测肝肾功能,出现异常时需评估药物相关性并及时干预。
接受生物制剂治疗期间,患者应遵医嘱定期进行感染指标筛查和器官功能监测。若出现持续发热、呼吸困难或皮肤黏膜异常破损等情况,应立即联系主治医师。治疗方案的调整需由专科医生根据个体反应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患者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更改用药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