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通常可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及治疗重点有所差异。
1、超急性期
此期为发病后6小时内,脑组织缺血缺氧但尚未完全坏死。此阶段是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窗,通过静脉溶栓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恢复血流,挽救濒临死亡的脑细胞。若患者符合条件,需尽快进行影像学评估并启动治疗。
2、急性期
发生在发病后6小时至1周内,梗死核心区形成,周围存在缺血半暗带。此期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控制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可应用甘露醇等脱水剂。同时需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血压管理需遵循个体化原则。
3、亚急性期
为发病后1-3周,脑水肿逐渐消退,侧支循环开始建立。治疗重点转向二级预防,需规范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此阶段可逐步开展床边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4、慢性期
指发病3周后,脑组织进入胶质瘢痕修复阶段。患者可能遗留运动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后遗症,需持续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认知训练。此期需长期管理危险因素,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等检查。
脑梗死患者在不同时期需接受针对性治疗,发病后应尽早到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就诊。恢复期患者需坚持康复锻炼,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并遵医嘱规范服用抗血栓药物,定期复查血脂、凝血功能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