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杆菌是革兰氏阳性棒状杆菌,属于棒状杆菌属,是引起人类白喉的病原体。其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传播方式以及预防措施如下:
1、生物学特性
白喉杆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菌体细长微弯,常呈V形或栅栏状排列。革兰氏染色呈紫色,亚甲蓝染色可见异染颗粒。该菌在含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干燥分泌物中可存活数周。
2、致病性
该菌主要通过产生白喉外毒素致病。毒素通过抑制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和全身中毒症状。典型病变为咽喉部灰白色假膜形成,严重时可阻塞呼吸道,毒素入血后可引起心肌炎、神经麻痹等并发症。
3、传播方式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伤口或污染物品间接接触感染。潜伏期通常为2-5天,患者在潜伏期末至恢复期均有传染性,无症状带菌者也是重要传染源。
4、预防措施
接种百白破疫苗是核心预防手段,我国免疫规划要求婴幼儿在3、4、5月龄及18月龄完成基础免疫。密切接触者需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患者应严格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且两次咽拭子培养阴性。
若出现发热、咽痛伴声音嘶哑等症状,应及时到感染科就诊。日常应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需彻底洗手。未完成疫苗接种者应按程序补种,以建立有效免疫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