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学名为似蚓蛔线虫,可寄生于人体小肠引发蛔虫病。其特性包括成虫形态、感染途径以及引发的临床症状,需通过规范治疗和预防措施处理。
1、蛔虫的基本特性
蛔虫成虫呈圆柱形,体长约15-35厘米,表面有细横纹。雌虫每日可产卵约20万枚,虫卵随粪便排出后在土壤中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当人误食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后,虫卵在小肠内孵出幼虫,穿透肠壁经血液循环至肺部,最后返回肠道发育为成虫。
2、感染后的临床表现
轻度感染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重度感染会引起脐周阵发性疼痛、食欲减退、夜间磨牙等症状。幼虫在肺部移行时可导致咳嗽、发热等呼吸道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异位寄生,如胆道蛔虫症引发剧烈绞痛,严重者甚至出现肠梗阻等并发症。
3、规范处理方法
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片或左旋咪唑片等驱虫药物。治疗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刺激虫体异常活动。集体生活环境中发现感染者时,需同时开展群体性驱虫治疗,并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日常需注意食物彻底煮熟、饮用水煮沸,处理食材前充分洗净双手。儿童玩耍后应及时清洁手部,避免吮吸手指。若出现反复腹痛、粪便中有活体虫体排出等情况,应携带新鲜粪便样本至感染科或消化内科进行病原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