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晕车药有哪些?

饶凯华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晕车药主要包括抗组胺类药物、抗胆碱能药物以及钙通道阻滞剂等类型,常见的有苯海拉明片、东莨菪碱贴剂、地芬尼多片等,具体用药需遵医嘱选择。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适用人群存在差异,需根据个人情况合理使用。

1、抗组胺类药物

苯海拉明片是典型代表,这类药物通过阻断组胺H1受体,抑制前庭神经和呕吐中枢的兴奋性,从而减轻晕车引起的头晕、恶心等症状。其镇静作用较强,可能引起嗜睡等副作用,适合短途出行且无需驾驶的人群。

2、抗胆碱能药物

东莨菪碱贴剂属于此类,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胆碱能神经传递,减少前庭刺激引发的眩晕感。透皮贴剂可直接作用于耳后皮肤,起效较快且作用时间长达72小时,但皮肤敏感者可能出现局部刺激反应。

3、钙通道阻滞剂

地芬尼多片是常用药物,通过调节前庭系统功能及抑制血管痉挛,改善内耳微循环,对旋转性眩晕和恶心呕吐效果显著。需注意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此类药物。

使用晕车药时应提前30分钟至1小时服用,避免与酒精或镇静类药物同服。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女性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性较高的剂型,如儿童适用剂量的茶苯海明栓剂。乘车前可配合按压内关穴、保持车内空气流通、注视远方固定点等行为干预措施,降低晕车发生概率。若频繁出现严重晕车症状,建议排查前庭功能异常等潜在病因。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