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作为药食同源的植物,在中医和现代营养学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其药用功效主要包括清热解毒、补充营养、促进消化、抗氧化以及利湿通淋等,日常食用需注意适量。
1、清热解毒
中医认为苜蓿性凉,能清除体内热毒,常用于改善目赤肿痛、口腔溃疡等热证。其含有的黄酮类物质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发挥作用,但具体药理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2、补充营养
新鲜苜蓿嫩芽富含维生素K、维生素C及钙、铁等矿物质,每100克约含维生素C118毫克,可辅助改善维生素缺乏症状。干燥后部分营养成分会有所流失,建议优先选择新鲜食用。
3、促进消化
苜蓿芽含有约1.8%的膳食纤维,能刺激肠道蠕动,缩短食物残渣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其含有的天然植物酶类物质还可帮助分解蛋白质,缓解食积腹胀。
4、抗氧化
所含的异黄酮、皂苷等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体外实验显示其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可达70%以上。但人体实际吸收效果受烹调方式和个体差异影响较大。
5、利湿通淋
传统医学用其缓解小便不利,可能与其钾含量较高(每100克含330毫克)产生的利尿作用相关。现代研究提示其某些成分可能调节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苜蓿作为野菜食用时需焯水去除草酸,每日摄入量建议不超过200克新鲜品。因其含有的刀豆氨基酸可能影响免疫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应慎食。药用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与抗凝血药物同服。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时应立即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