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疼痛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足底筋膜炎、扁平足、跟骨骨刺等疾病原因有关,建议结合具体表现及时就诊明确病因。
1、生理性原因
长时间站立、走路或跑步等过度使用脚底的行为,可能导致局部肌肉疲劳或韧带劳损。穿着鞋底过硬、过紧的鞋子,也可能压迫足部组织引发疼痛。这类情况通过适当休息、更换舒适鞋具、局部热敷或按摩后,通常能逐渐缓解。
2、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反复牵拉引起的无菌性炎症是常见病因,表现为晨起下地时足跟刺痛,行走后稍缓解但久站加重。急性期需减少活动,可遵医嘱使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配合超声波、冲击波等物理治疗。
3、扁平足
足弓塌陷导致足底压力分布异常,可能引起足中部或足跟疼痛。建议穿戴具有足弓支撑功能的矫形鞋垫,加强胫后肌群的锻炼如足趾抓毛巾训练,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洛索洛芬钠贴剂、依托考昔片等抗炎药物。
4、跟骨骨刺
跟骨结节处骨质增生可能刺激周围软组织,行走时足跟下方出现尖锐疼痛。需选择带减震功能的鞋垫分散压力,急性发作期可使用艾瑞昔布片、美洛昔康片等口服药物,配合局部封闭治疗缓解症状。
若脚底疼痛持续超过2周,伴有肿胀、发红或活动受限,建议尽早就诊骨科或足踝外科。通过X线、MRI等检查明确病因后,可针对性制定康复方案,必要时需进行足底筋膜松解等手术治疗。日常需避免赤足行走,控制体重以减轻足部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