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导致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的现象。它可能引发贫血、黄疸、肾功能损伤、急性溶血反应以及器官功能异常等危害,需及时就医处理。
1、贫血
溶血会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血液携氧能力下降,从而引发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长期贫血还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悸或呼吸困难。
2、黄疸
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胆红素若超出肝脏代谢能力,会引发皮肤和巩膜黄染。严重时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表现为神经功能损伤甚至昏迷。
3、肾功能损伤
大量游离血红蛋白经肾脏排泄时易堵塞肾小管,可能引发少尿、无尿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急性肾衰竭,需通过血液透析干预。
4、急性溶血反应
短期内大量溶血会引发寒战、高热、腰背痛等症状,甚至出现休克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属于临床急症需立即抢救。
5、器官功能异常
长期溶血可能造成含铁血黄素在肝脏、脾脏等器官沉积,引发肝脾肿大、内分泌紊乱等问题,部分患者可能继发胆结石或骨质疏松。
日常需避免感染、剧烈运动、服用氧化性药物等溶血诱因。若出现酱油色尿、皮肤黄染或贫血加重等症状,应及时到血液科就诊,通过血常规、胆红素检测等明确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输血、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