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胆囊泥沙样结石是什么?

胡佳 中医消化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胆囊泥沙样结石是一种沉积在胆囊内的细小颗粒状结晶或结石,主要由胆固醇、胆红素钙等成分组成,质地较松散。其形成与胆汁成分异常、胆囊功能紊乱等因素相关,可能引发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1、定义

胆囊泥沙样结石属于胆结石的一种特殊类型,其颗粒直径通常小于3mm,呈现泥沙样或絮状。这些微小结石可在胆囊内自由移动,容易随胆汁进入胆总管,增加胆管梗阻风险。相比大块结石,泥沙样结石更易诱发急性胆囊炎或胰腺炎。

2、成因

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是主要诱因,常见于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糖尿病等代谢异常人群。妊娠期女性因激素变化导致胆囊排空延迟,胆汁淤积风险增加。肝硬化患者因胆红素代谢障碍,易形成胆红素钙盐沉积。快速减肥导致的胆汁成分改变也是常见诱因。

3、治疗

无症状者可定期超声监测,配合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常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胆宁片等促进胆汁排泄。对于反复腹痛或并发症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根治方法。合并胆管结石时需行ERCP取石术。体外震波碎石因结石过小且易复发,临床较少采用。

日常需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规律作息有助于胆囊规律收缩。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腹部超声,若出现持续性右上腹疼痛、皮肤黄染或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到肝胆外科就诊评估手术指征。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