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作为中医传统外治法,一般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活血化瘀、防病保健、调节阴阳、改善体质等功效和作用。其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热力和药性刺激经络穴位,达到调理效果。
1、温经散寒
艾灸的温热作用可驱散体内寒邪,改善因寒凝引起的痛经、关节冷痛、风寒湿痹等症状。其热力能渗透至深层组织,促进局部气血运行,适用于冬季手脚冰凉人群。
2、行气通络
艾灸刺激特定穴位可疏通经络阻滞,缓解气滞血瘀导致的胸胁胀闷、脘腹疼痛等症。临床常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通过膻中、太冲等穴位调节气机。
3、扶阳固脱
对于阳气虚脱的危急证候,如久泻不止、遗尿失禁等,艾灸关元、神阙等穴位能回阳救逆。此法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改善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的体质。
4、升阳举陷
通过艾灸百会、气海等穴,可提升下陷之中气,治疗胃下垂、子宫脱垂等脏器下垂病症。其温热效应能增强韧带张力,促进内脏位置恢复。
5、活血化瘀
艾灸的热效应可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消除血肿瘀滞。常用于跌打损伤后期调理,配合膈俞、血海等穴位效果更佳,能减轻局部肿胀疼痛。
6、防病保健
定期艾灸足三里、关元等保健要穴,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古籍记载「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说明其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养生价值。
7、调节阴阳
通过不同穴位配伍,艾灸可纠正阴阳偏盛偏衰。如灸涌泉穴引火归元治失眠,灸大椎穴振奋阳气治寒证,实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
8、改善体质
针对阳虚、痰湿等偏颇体质,艾灸能调整脏腑功能。痰湿体质灸丰隆健脾祛湿,阳虚体质灸命门温补肾阳,需长期规律施灸方能显效。
进行艾灸时需注意选择正规中医机构,避免烫伤风险。建议根据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可配合中药、推拿等综合疗法。艾灸后注意保暖,避免立即接触冷水,治疗期间出现不适应及时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