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患者通常可以遵医嘱使用槐角、地榆、大黄、五倍子、黄连等中药进行调理或治疗。这些药物需在医生辨证后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1、槐角
槐角性寒味苦,归肝、大肠经,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的功效。中医认为其能改善肠道湿热引发的痔核肿胀、便血,常制成槐角丸或煎汤熏洗患处。现代研究表明其含芦丁等成分能增强毛细血管韧性。
2、地榆
地榆苦涩微寒,归肝、大肠经,擅长收敛止血、解毒敛疮。对于痔疮发作期出现的肛门肿痛、出血渗液,可用地榆炭配伍其他药材制成膏剂外敷,或煎煮后坐浴,能减少局部渗出。
3、大黄
大黄苦寒沉降,具有泻下攻积、凉血解毒的作用。对于实热积滞型痔疮伴便秘者,少量使用可通便减压,常与芒硝配伍。其含蒽醌类成分能促进肠道蠕动,但需注意久用可能引起肠道黑变病。
4、五倍子
五倍子酸涩性寒,归肺、大肠经,具有收湿敛疮、止血的功效。针对痔核脱出、糜烂渗液的情况,可将五倍子研磨成粉外撒,或配伍煎汤熏洗,其鞣酸成分能促进创面收敛。
5、黄连
黄连苦寒,归心、脾、胃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对于肛周潮湿瘙痒、红肿热痛的湿热下注型痔疮,常与黄柏等配伍制成洗剂,其小檗碱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
需注意中药治疗多用于辅助改善症状,若出现持续出血、痔核嵌顿等情况应及时就诊。治疗期间应保持肛门清洁,避免久坐久站,多摄入高纤维食物。孕妇及脾胃虚寒者使用上述药物需严格遵医嘱,部分药材可能引起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