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细胞比例偏低可能是生理性原因导致的,也可能与感染性疾病、药物因素等有关。人体在应激状态、发生急性感染或使用某些药物时,可能会影响嗜酸细胞的生成或分布,导致其在外周血中的比例降低。
1、生理性原因
剧烈运动、情绪紧张或处于妊娠期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会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这类激素可抑制骨髓释放嗜酸细胞,同时加速外周血中嗜酸细胞的凋亡,造成检测时比例偏低。这种变化通常会在应激因素解除后1-2天内自行恢复。
2、感染性疾病
急性细菌感染如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发生时,中性粒细胞会大量增殖并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嗜酸细胞占比相对降低。患者常伴有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明显升高。
3、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会直接抑制嗜酸细胞从骨髓释放到外周血。通常停药后1周左右可逐渐恢复正常,但需注意不能自行调整用药方案,以免影响原发病治疗。
若体检发现嗜酸细胞比例持续偏低,建议复查血常规排除检测误差。伴有发热、咳痰等感染症状时,需及时进行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检查明确诊断。正在使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血常规,避免擅自增减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