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是骨骼组织的质地和结构状态,通常指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等指标所反映的骨骼健康状况。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可能涉及正常骨质或异常病变。
1、正常骨质
正常骨质密度均匀,骨小梁结构完整,能够支撑人体活动并保护内脏。健康的骨质需要充足的钙、磷等矿物质及维生素D参与代谢,成年人的骨密度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2、骨质疏松
这是最常见的骨质异常,表现为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常见于绝经后女性及老年人。典型症状包括身高变矮、脊柱变形,严重时可能因轻微碰撞发生骨折,需通过骨密度检测确诊。
3、骨质增生
又称骨刺,属于骨骼代偿性增生,多发生在承重关节如膝关节、脊柱等部位。长期劳损或关节退变是主要诱因,可能引发局部疼痛和活动受限,但部分患者并无明显症状。
保持骨质健康需注意均衡摄入奶制品、豆制品等富含钙质的食物,每日进行适度负重运动如步行、慢跑。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检测骨密度,发现异常骨量减少时应遵医嘱补充钙剂或抗骨质疏松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