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海鲜后腹泻可能与食物不耐受、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或食物过敏等原因有关。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食物不耐受
部分人群消化海鲜中蛋白质所需的酶类不足,或一次性食用过多,可能影响消化功能,导致胃肠蠕动加快。这种情况常伴有腹胀、肠鸣等症状,可通过热敷腹部、饮用淡盐水等方式缓解,通常无需特殊药物治疗。
2、细菌感染
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污染的海鲜未充分加热时,可能引发感染性腹泻。典型表现为水样便、腹痛伴发热,粪便检测可见白细胞增多。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胶囊、左氧氟沙星片、诺氟沙星胶囊等抗生素治疗,同时需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
3、寄生虫感染
生食牡蛎、三文鱼等海鲜可能感染异尖线虫、肝吸虫等寄生虫。此类腹泻多呈间歇性,可能伴随营养不良或黄疸,粪便虫卵检测可确诊。治疗需根据寄生虫类型选择阿苯达唑片、吡喹酮片等驱虫药物,严重感染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4、食物过敏
海鲜中含有的原肌球蛋白等过敏原可能引发免疫反应,除腹泻外常伴有皮肤瘙痒、口唇肿胀等过敏症状。急性期可服用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等抗组胺药物,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注射肾上腺素。
出现腹泻后建议暂停进食6-8小时,待症状缓解后从米汤等流质饮食逐渐过渡。需特别注意腹泻超过3天、体温超过38.5℃或出现血便时,应立即前往消化内科就诊。日常选购海鲜时应注意储存温度,确保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达75℃以上,生熟食材分开处理可有效预防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