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结肠息肉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息肉增大可能出现腹痛、便血、腹部肿块等异常表现。该疾病通常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相关,需结合肠镜检查明确诊断。
1、腹痛
升结肠息肉可能刺激肠道黏膜,引发肠道痉挛或局部炎症反应。患者常出现右下腹隐痛或阵发性绞痛,尤其在进食后或排便前疼痛可能加重。若息肉导致肠腔狭窄,还可能伴随腹胀、肠鸣音亢进等肠梗阻症状。
2、便血
升结肠位置较高,出血后血液在肠道内氧化时间较长,多表现为柏油样黑便或粪便潜血试验阳性。当息肉表面发生糜烂或较大息肉破损时,可能出现暗红色血便,但鲜红色血便相对少见。
3、腹部肿块
较大息肉在肠蠕动时可能引发局部包块,体格检查时右下腹可触及条索状或结节状肿物。这类肿块通常活动度较差,按压时可能诱发疼痛,需与升结肠肿瘤进行鉴别。
4、排便习惯改变
息肉可能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功能,导致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部分患者会出现里急后重感或排便不尽感,每日排便次数可能增加至3-5次,粪便中可见黏液分泌物。
5、贫血症状
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患者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性下降,血清铁蛋白浓度降低,严重时可出现头晕、活动后气促等缺氧症状。
若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定期筛查。确诊息肉后可根据病理类型选择内镜下切除或手术治疗,术后需保持低纤维饮食1-2周,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创面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