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胃炎的发生可能与胃酸反流、幽门功能异常、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胃排空延迟以及药物或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长期未及时干预可能加重胃黏膜损伤,需积极治疗。
1、胃酸反流
胃酸分泌过多或胃内压力升高时,酸性内容物可能反流至食管甚至咽喉部位,反复刺激胃黏膜和食管黏膜,导致炎症反应。患者常伴有烧心、反酸等症状。
2、幽门功能异常
幽门括约肌松弛或结构异常(如幽门术后)会导致十二指肠内的胆汁、胰液等碱性消化液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长期刺激可能引起胃黏膜糜烂、充血。
3、食管下括约肌松弛
肥胖、妊娠或食管裂孔疝等情况可能使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胃内容物更易反流。吸烟、饮酒等习惯会进一步削弱括约肌功能。
4、胃排空延迟
胃动力不足导致食物滞留时间延长,增加胃内压力。糖尿病神经病变、硬皮病等全身性疾病可能影响胃蠕动功能,需使用多潘立酮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等促胃动力药。
5、药物或生活习惯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糖皮质激素等可能损伤胃黏膜。高脂饮食、睡前饱食等习惯会加重胃酸分泌,建议避免摄入咖啡、巧克力等食物。
若出现持续性上腹痛、吞咽困难等症状,建议及时进行胃镜检查。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等药物治疗,同时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