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后出现血肿可通过局部冷敷、压迫止血、热敷消肿、药物治疗以及手术干预等方式改善症状,需根据具体情况遵医嘱处理。
1、局部冷敷
抽血后24小时内出现血肿时,可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敷于肿胀处。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血液渗出,从而缓解局部肿胀和疼痛,每次冷敷15~2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
2、压迫止血
若因按压不当导致血肿,需立即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适度加压包扎10~15分钟,同时抬高采血侧肢体至心脏水平以上,利用重力减少血液渗出。
3、热敷消肿
抽血48小时后若血肿未消退,可用40℃左右热毛巾湿敷,每次20分钟,每日3次。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吸收,但需避开穿刺点以防感染。
4、药物治疗
对于疼痛明显或血肿较大者,可遵医嘱使用云南白药胶囊、三七片等中成药活血化瘀,或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缓解疼痛,合并感染时需用阿莫西林胶囊抗炎。
5、手术干预
若血肿压迫神经血管或形成假性动脉瘤,需由医生评估后行血肿清除术或血管修复术,术后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
抽血后需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出现进行性肿胀、皮肤青紫或活动受限,若血肿持续增大或伴随麻木感,应立即就诊。日常避免揉搓采血部位,24小时内不宜提重物或剧烈运动,凝血功能异常者需提前告知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