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属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常见类型,主要特征为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异常扩张并伴随肺泡壁破坏。该病进展缓慢,会导致肺组织弹性减退和气体交换功能障碍,严重时可能引发呼吸衰竭。
肺气肿的形成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接触以及遗传因素(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密切相关。患者的肺泡壁在炎症因子和蛋白酶的作用下逐渐分解,多个肺泡融合形成肺大泡,使得肺的弹性回缩力下降,呼气时气道过早塌陷,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和氧气摄入不足。
典型症状包括渐进性呼吸困难,初期仅在活动后出现气促,后期静息状态下也会喘息;慢性咳嗽伴白色黏液痰,尤其在晨起时明显;部分患者伴随胸廓前后径增大的桶状胸体征。病情加重时可能出现口唇紫绀、体重下降等全身性表现。
诊断需结合肺功能检查显示残气量增加、FEV1/FVC比值降低,胸部CT可清晰显示肺气肿特征性改变。治疗强调戒烟、避免刺激性气体吸入,使用沙丁胺醇吸入剂、异丙托溴铵等支气管扩张剂改善通气,严重者可进行长期家庭氧疗或肺减容手术。
肺气肿患者需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每年接种流感疫苗,进行腹式呼吸训练以增强膈肌运动。若出现咳痰量突然增多、痰液变黄或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评估是否合并感染。定期复查肺功能有助于监测病情进展,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