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属于中医常用的温里药,其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在中医理论中,肉桂一般具有温阳散寒、引火归元、温经通脉、散寒止痛、补火助阳等药用价值。
1、温阳散寒
肉桂辛热之性可驱散体内寒邪,增强阳气运行。中医常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或肾阳不足导致的畏寒肢冷、小便清长等症状,能通过温补脾肾改善寒凝状态。
2、引火归元
肉桂能引导上浮的虚火回归命门,适用于虚阳上浮引起的面赤咽痛、口舌生疮但下肢冰冷等"真寒假热"证候。其作用机制与调节阴阳平衡、引火下行的特性相关。
3、温经通脉
肉桂可促进气血运行,化解经脉中的寒凝血瘀。对于寒邪凝滞导致的痛经、闭经、关节冷痛等病症,常配伍当归、川芎等药物增强温通效果。
4、散寒止痛
该药能有效缓解寒邪阻滞引起的疼痛,尤其对中焦虚寒导致的胃脘冷痛、寒疝腹痛效果显著。其止痛作用源于温通血脉、消除寒凝气滞的病机。
5、补火助阳
肉桂被称为"命门火衰之要药",能峻补元阳。临床常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导致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等症,常与附子、熟地黄配伍增强补阳功效。
使用肉桂需注意其辛热燥烈之性,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及孕妇应慎用。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辨证使用,入药时可选择煎服或研末冲服,日常食疗中常以肉桂粉加入甜品或炖汤,但单次用量不宜超过5克。出现口舌生疮、便秘等上火症状时应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