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反复发作时,药物的选择需根据皮损严重程度、类型及患者个体差异进行综合判断。一般可遵医嘱选择保湿剂、外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抗组胺药、生物制剂及光疗等方法控制症状。
1、保湿剂
湿疹患者普遍存在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需长期使用含神经酰胺、尿素或凡士林等成分的保湿霜。此类制剂能修复皮肤屏障,减少外界刺激物渗透,建议每日至少涂抹2次,尤其沐浴后需立即使用。
2、外用糖皮质激素
急性期可短期使用弱效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亚急性期选择中效制剂如糠酸莫米松乳膏。对于慢性肥厚性皮损,可能需要超强效激素如丙酸氯倍他索软膏,但面部及皮肤褶皱部位应避免使用强效制剂,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
3、口服抗组胺药
伴有明显瘙痒时可选用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如氯雷他定片(10mg/日)、西替利嗪滴剂(10mg/日)或左西替利嗪胶囊(5mg/日)。严重瘙痒影响睡眠时,可短期联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如酮替芬片(1mg/睡前)。
4、生物制剂
针对中重度顽固性湿疹,可考虑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液(300mg/2周),该药通过靶向抑制IL-4/IL-13通路发挥作用。临床研究显示治疗16周后约50%患者达到皮损清除或几乎清除状态。
5、紫外线疗法
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适用于泛发性慢性湿疹,初始剂量根据最小红斑量设定,每周治疗3次,通常需要15-25次治疗才能见效。治疗期间需监测皮肤癌变风险,眼周需做好防护。
湿疹患者应避免过度清洁,洗澡水温控制在32-37℃,穿着纯棉透气衣物。病情反复或加重时应及时复诊调整方案,切忌自行长期滥用强效激素。合并细菌感染时需联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真菌感染时选择特比萘芬乳膏等抗真菌药物。治疗期间需定期评估肝肾功能,特别是长期系统用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