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的管理通常需要综合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同时结合物理治疗、心理干预及手术治疗等方法,具体方案需根据病因及病情程度制定。长期疼痛可能由炎症、神经损伤或心理因素等引起,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个体化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
慢性疼痛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抗抑郁药或抗癫痫药等。布洛芬缓释胶囊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缓解炎性疼痛,盐酸阿米替林片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加巴喷丁胶囊能稳定异常放电的神经细胞膜。对于中重度疼痛,可能需短期使用曲马多缓释片等弱阿片类药物,但需严格遵循用药周期。
2、康复训练
系统化的运动疗法能增强核心肌群力量,减轻关节负荷。腰椎稳定性训练可通过鸟狗式、平板支撑等动作改善腰背肌协调性,关节活动度训练利用钟摆运动维持肩关节功能。治疗师会根据疼痛部位制定渐进式训练计划,通常每周进行3-5次,持续8-12周可获得显著改善。
3、物理治疗
深层热疗采用超声波穿透5cm深度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冷敷治疗通过低温收缩血管减轻急性肿胀。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使用50-100Hz电流干扰痛觉传导,激光治疗利用特定波长光波促进组织修复。这些方法可每日或隔日进行,每次20-30分钟,需持续2-4周。
4、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6-8周的结构化课程改变疼痛认知,正念减压训练帮助患者掌握呼吸调控技巧。生物反馈治疗利用肌电图监测指导患者自主放松紧张肌群,通常需要10-15次治疗周期。群体支持疗法可降低疼痛相关的焦虑抑郁发生率约40%。
5、手术治疗
对于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患者,微创椎间孔镜手术可去除90%以上致压物。神经阻滞术通过CT引导定位注射消炎药物,镇痛效果可持续3-6个月。脊髓电刺激植入术适用于顽固性疼痛,通过电流干扰阻断痛觉信号向中枢传递。
慢性疼痛患者需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效果,建议建立疼痛日记记录发作规律。治疗过程中应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非甾体抗炎药连续使用不宜超过2周。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出现疼痛加重或新发麻木感应及时就诊。通过多学科协作治疗,约70%患者疼痛程度可降低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