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狭窄的诊断和治疗需根据病因及狭窄程度选择相应方法,通常包括影像学检查、尿道扩张术、尿道支架置入术、手术治疗以及抗感染治疗等。具体方案应由医生评估后制定。
1、影像学检查
尿道造影和超声检查是常用手段。尿道造影通过向尿道注入造影剂,可清晰显示狭窄部位及长度;超声检查能评估尿道周围组织情况,帮助判断狭窄是否由瘢痕或肿瘤引起。
2、尿道扩张术
适用于轻度狭窄或初次发病者。医生使用逐步增粗的探条扩张尿道,操作需严格无菌,术后可能需定期重复扩张以维持尿道通畅,但过度频繁操作可能加重黏膜损伤。
3、尿道支架置入术
针对反复狭窄或扩张无效的患者,通过内镜将记忆合金支架置于狭窄段,利用支架张力维持管腔通畅。该方法创伤小,但存在支架移位、结石形成等长期并发症风险。
4、手术治疗
严重狭窄常需尿道成形术,包括端端吻合术(切除狭窄段后对接健康尿道)或黏膜移植术(取口腔黏膜修补尿道)。开放性手术成功率较高,但术后需留置导尿管2-4周促进愈合。
5、抗感染治疗
合并尿路感染时,需使用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等抗生素。用药前应进行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确保足疗程治疗以防止感染加重尿道纤维化。
出现排尿困难、尿线变细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泌尿外科。治疗期间需保持会阴清洁,每日饮水2000ml以上稀释尿液。术后定期进行尿流率检测,发现复发征兆需早期干预,避免发展为尿潴留或肾功能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