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患者通常可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具体用药需根据病情决定。
1、抗血小板药物
此类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改善心肌供血。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替格瑞洛片等,适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肌缺血。
2、他汀类药物
这类药物能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常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辛伐他汀片等,对血脂异常合并心肌缺血患者尤为重要。
3、硝酸酯类药物
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减少心肌耗氧量,缓解心绞痛症状。硝酸甘油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硝酸异山梨酯片等属于此类,常用于急性发作时的舌下含服。
4、β受体阻滞剂
可降低心率及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量。常用药物包括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富马酸比索洛尔片、盐酸普萘洛尔片等,尤其适用于合并高血压或心律失常的患者。
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能改善心室重构,减轻心脏负荷。临床多使用卡托普利片、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培哚普利叔丁胺片等,对合并心力衰竭的心肌缺血患者效果显著。
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规范用药,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有无牙龈出血、肌痛等不良反应,定期进行心电图、肝肾功能等检查。若出现持续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