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的治疗通常需要药物治疗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例如前庭康复训练、心理干预、生活方式调整以及手术治疗等。根据具体病因及病情程度,医生会制定个体化方案,以提高疗效并降低复发风险。
1、药物治疗
眩晕发作期可遵医嘱使用异丙嗪片、地西泮片等缓解急性症状,慢性期可选用氟桂利嗪胶囊、倍他司汀片等改善内耳循环。若伴随严重呕吐,可联合甲氧氯普胺片等止吐药物。药物需规律服用并定期复诊评估效果。
2、前庭康复训练
针对前庭功能异常患者,可通过平衡练习、视觉追踪训练等个性化康复方案,逐步重建平衡功能。建议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每周3-5次持续2-3个月,可与药物治疗同步开展。
3、心理治疗
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可能加重眩晕症状,认知行为治疗配合帕罗西汀片、劳拉西泮片等抗焦虑药物,能有效改善心因性眩晕。治疗期间需保持心理科与神经科医生的联动会诊。
4、生活方式干预
控制每日钠盐摄入低于5克,避免咖啡因和酒精。建议保持规律作息,进行太极、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急性发作期应防止跌倒,确保身边有陪护人员。
5、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难治性梅尼埃病,可考虑内淋巴囊减压术或前庭神经切断术。术后需继续配合前庭康复训练,并定期进行听力检测和平衡功能评估。
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调整用药剂量,不可自行停用或更换药物。治疗期间需注意记录眩晕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诱发因素,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若出现行走不稳加重或听力下降等情况,应及时进行前庭功能检查和影像学评估。联合治疗期间建议建立多学科随访档案,整合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及康复科诊疗记录,以实现精准治疗。